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從古至今,養狗之風一直很是盛行。在原始社會時狗就被馴養,《禮記·少儀》疏曰:“犬有三種:一曰守犬,守御宅舍者也;二曰田犬,田獵所用也;三曰食犬,充君子庖廚庶羞用也。”古代養狗或用于守家門,或用于田獵,或充當食物,而現在亦是如此。狗為主人寵愛,地位很高,在古代也有這種情況。距今兩千余年的秦朝就有“皇帝犬”之稱,發現于湖南龍山縣一口古井之中。何為“皇帝犬”?顧名思義就是皇帝的狗。秦始皇統一天下后,采取一系列變革措施,其中重要一項就是將“王”改為“皇帝”名號變更的舉措,而里耶秦簡8-461號簡“更名方”則證實了傳世文獻的這一記載,而且更為詳細的記錄了“以王令曰以皇帝詔”“王獵曰皇帝獵”、“王犬曰皇帝犬”等規定,其中就有將“王犬”改稱“皇帝犬”,狗的稱呼都得改,若是不遵守還得受到處罰。想來“王犬”“皇帝犬”地位當是極其高,如戰國中山國王厝墓殉坑出土“王犬”,犬頸上皆帶有奢侈華麗的金銀項圈,項圈上還書有文字,中山王對獵犬的喜愛和其甚高的受寵地位不言而喻。

里耶秦簡“更名方”


戰國中山國王厝墓殉坑出土兩只“王犬”及其金銀狗項圈(圖片來自于網絡)
文獻中有很多關于君王貴族養犬的故事,如《秦風·駟驖》“輶車鸞鑣,載獫猲獢”,是記載了秦公子攜犬狩獵的場面,“獫”“猲獢”均是獵犬名。《戰國策》秦相應侯曰“王見大王之狗,臥者臥,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相與斗者。投之一骨,輕起相牙者,何則?有爭意也。”用秦昭襄王所養犬來說明破六國伐秦之計。《漢書·留侯世家》載“沛公入秦,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漢朝建立后,還設有專門掌管皇帝獵犬的機構——狗監。西晉傅玄專門作《走狗賦》曰“蓋輕迅者莫如鷹,猛捷者莫如虎。惟良犬之稟性,兼二俊之勁武。”詠頌良犬的矯健兇猛。在繁盛的唐朝,尤其是女性貴族很喜愛寵物犬,清朝乾隆皇帝還專門請畫師為皇帝犬作畫像。正如《西京賦》曰“走犬逐狡兔,此其為樂也”,宮廷養犬娛樂之風經久不衰。

唐代周昉所繪《簪花仕女圖》局部(圖片來自網絡)
不僅中央養狗以供娛樂狩獵,地方也是養狗盛行。睡虎地秦簡《倉律》“用犬者,畜犬期足。”倉庫養犬要控制數量。里耶秦簡有“倉課志:畜彘雞狗產子課,畜彘雞狗死亡課。”倉庫管理工作要上報養狗生子和死亡情況,犬也是國家重要資產。在民間也有很多養狗,尤其在漢墓大量出土陶狗,就是民間養狗成風的實證。居延漢簡有“狗一,直賈五百”,漢代邊塞買賣狗的事情時常發生。楊萬里曾作詩曰“稻穗堆場谷滿車,家家雞犬更桑麻,不知林下人家密,依仗忽聞雞犬聲。”還有很多人以“犬”“狗”為名,較為著名的就有《史記》載名“犬子”的司馬相如,《漢書》載名“胡狗”的梁冀之子。《漢書·藝文志》有《相六畜》,其中就包括“相狗”,而銀雀山漢簡就有“相狗”、“相成狗”內容的出土文獻材料,是佚失一千多年的相狗經殘簡。

里耶秦簡“倉課志”

漢陶狗圈(圖片來自中國三峽博物館)
《史記·蕭相國世家》“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呂氏春秋·士容論》:“齊有善相狗者,其鄰假以買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鄰畜之數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則桎之。’其鄰桎其后足,狗乃取鼠。”《晉書·劉毅傳》:“毅將彈河南尹,司隸不許。曰‘攫獸之犬,鼷鼠蹈其背’。毅曰:‘既能攫獸,又能殺鼠,何損于犬。’”犬除了能捕鼠狩獵,“守則有威,出則有獲”,古時還常被授以辟邪去疾的功效。《史記·秦本紀》“秦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蠱,磔狗邑四門也。”秦德公時期,在四個城門口殺狗,用狗血來抵御瘟疫。而墓葬之中大量發現狗的陪葬,不僅僅單單是墓主生前喜愛狗,還有很多是用于殉葬和祭祀。甲骨卜辭中多次提到用狗作為祭品,在墓葬中殉狗,且數量眾多。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T型帛畫下端所繪地府有面目猙獰的怪狗,這是用來鎮壓地府中的妖魔,不侵擾亡靈。

馬王堆一號漢墓T型帛畫下部(圖片來自網絡)
如此眾多的狗,必然需要有專門的機構和專門的人來畜養,就如同“將馬”“牛官”一類畜官名。在殷墟甲骨卜辭中,“犬”有用作官名,或方國名或人名的。《周禮·天官》載有“犬人”,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簡189:“何謂‘宮狡士’‘犬狡士’?皆主王犬者也。”歷史上很早就有了專門負責養狗訓狗的官吏。甚至連“狗官”也在出土文獻中發現,揚州廣陵王漢墓出土三則木牘,內容相似,皆是侍中“遂”向“王”呈報關于一條名叫“麋”的狗丟失的文書,其中有段簡文作:“侍中遂寫下狗官”,即是侍中因王狗丟失而向“狗官”問責,這里的“狗官”就是專門畜養公犬、王犬的官吏。史載司馬相如能得見漢武帝,也是有賴當時的狗監楊得意舉薦。《后漢書·靈帝紀》“上于西園弄狗,著進賢冠,帶綬。”漢靈帝讓狗著官帽系綬帶,呼“愛卿”,真真的“狗官”啦。以畜為官名不僅在國內流行,更是影響到海外。《后漢書·東夷列傳》載扶余國“以六畜名官,有馬加、牛加、狗加,其邑落皆主屬諸加”。
漢武帝喜歡觀看斗狗,建有“犬臺宮”,“犬臺宮”外又建有“走狗觀。”《三國志·孫皓傳》“何定使諸將各上好犬,皆千里遠求。一犬至值數十匹;御犬率具纓,值錢一萬。”為養狗也是耗費巨資,勞民傷財。一方面君主當權者對“功狗”形象大加贊賞,一方面民間漸漸對狗的惡評也開始顯露,“走狗”“狗官”“鷹犬”也變了惡語,將狗看作是當權者的爪牙,稱作“狗腿子”“狗奴才” “喪家之犬”等。狗因看家守院而褒,亦因供人使喚而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