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鑲嵌鏡
中國古代青銅器上的鑲嵌工藝最早出現在二里頭夏文化之中,夏、商時期青銅器等上常見的鑲嵌質料為綠松石。西周時期少見,至戰國時,這一技術已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并運用到了青銅鏡的裝飾工藝中,鑲嵌的材料也變得豐富,除綠松石外,還有玉石、琉璃珠、金銀絲等。
此件戰國嵌玉石琉璃鏡是上世紀30年代洛陽東郊漢魏故城出土,現藏美國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圖一),銅鏡直徑12.2厘米,面光平,背中央以鑲嵌白、藍色同心圓琉璃珠作紐,圓形鈕座為玉環鑲嵌而成(圖二)。玉環外周鑲嵌大琉璃環,上由六組各五個白、藍同心圓組成,外緣鑲嵌索狀紋的玉環(圖三)。這枚鏡是先鑄造銅鏡體然后將琉璃環及玉環按照這一時期銅鏡鏡背紋樣的內外區間劃分鑲嵌。鏡中的藍白同心圓紋飾也被稱作“蜻蜓眼”,與中原文明同期的裝飾風格迥異,具有鮮明的西域文化特征。

圖一 戰國 嵌玉石琉璃鏡

圖二 戰國 嵌玉石琉璃鏡鏡鈕

圖三 外緣鑲嵌索狀紋玉環
2、金銀錯鏡
金銀錯鏡是鑲嵌鏡中最為華麗的鏡,戰國時期,金銀鑲嵌工藝有了較大發展,銅鏡背面的相類工藝也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出現的。
金銀錯鏡的嵌錯工藝也是很巧妙的。金、銀具有很好的延展性能,可拉成細長的金銀絲,再將其嵌入預先刻出的凹槽中,并加以擠壓,使之與槽體結合緊密。因此鑲嵌細如毫發的金銀絲所需的凹槽與鑲嵌綠松石的凹槽不同,后者是在鑄造時預留,而前者只有在鑄成后,再用鋼刀刻出有倒斜度的凹槽,嵌入的金銀絲才不至于脫落。
其中精品如現藏于日本永青文庫的金銀錯狩獵紋銅鏡(圖四),這面銅鏡也是復合鏡,直徑17.5厘米,圓形夾層,以鏡背外緣包嵌鏡面而成。鏡上的武士、猛虎、獸鳥等圖案都是用錯金銀細絲組成的,金銀絲細如毛發,三組主紋間又有三組相同的雙龍渦紋作配紋,左右相對,相互纏繞,軀體金錯,周圍又配有銀錯漩渦,工藝極為精細(圖五)。

圖四 金銀錯狩獵紋鏡

圖五 戰國 金銀錯狩獵紋銅鏡局部圖
3、金銀平脫鏡
金銀平脫工藝盛行于唐代,它結合髹漆技法與金屬平片雕鏤工藝,是我國古代漆器裝飾的代表性工藝之一。依據考古發現以及相關文獻資料表明,金銀平脫在漢代就初見其雛形,漢代金銀箔貼花技術正是金銀平脫工藝的前身。
制作工藝比起一般的金銀鑲嵌更為復雜,大致可分為如下幾個步驟:先將金銀打造成合適的薄片,再雕刻或者裁剪成紋飾圖案;接著利用大漆的粘性,將雕刻好的紋飾粘貼于器表上;施加多層髹漆,直至漆面完全高于金屬飾片;等漆稍干后,再經打磨、揩清推光,直到漆地上金銀花紋顯露出來為止;最后使用雕刀在金屬飾片內部雕刻極細線條,使紋飾的結構內容得到完整表達,因金銀紋飾與漆地平齊,故而得名金銀平脫。
此類銅鏡具有鮮明的色澤,且以花鳥紋飾居多,內容豐富,獨具匠心。如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四鸞銜綬紋金銀平脫鏡(圖六),銅鏡1956年出土于西安韓森寨,直徑22.7厘米,黑色漆地,圓形鏡鈕外用銀片貼飾一周由荷葉、荷花、花苞組成的圖案(圖七),外圍以金絲同心結環繞,主題紋飾是四只口銜綏帶逆時針飛翔的鸞鳥(圖八),用金片刻鏤粘貼而成,其間以團花形銀片間飾,邊緣又環繞一周金絲同心結,金光銀輝在黑色漆地的映襯下顯得華麗奪目。

圖六 四鸞銜綬紋金銀平脫鏡

圖七 四鸞銜綬紋金銀平脫鏡鏡鈕局部圖

圖八 四鸞銜綬紋金銀平脫鏡主題紋飾局部圖
從圖案上看,深色的漆地上,黃金白銀交相輝映,燦爛輝煌。也正是由于平脫鏡耗金費銀,在費用匱乏時期便很少能看到了。唐代后期國力式微,曾幾次下令嚴禁金銀平脫漆器的制造,此后金銀平脫工藝日漸衰落,宋代已基本絕跡。如今我們只能透過博物館的玻璃墻去欣賞它舊時的余輝。
參考文獻:
1、《金銀平脫漆藝及其現當代發展演變研究》.謝模媛.湖北工業大學.2018(05).
2、《試論洛陽出土的戰國鑲嵌玻璃銅鏡》.高西省.中國文物報.2007-04-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