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邕撰文、書丹的《麓山寺碑》為古代法書名貼,或曰其碑亦屬李邕所刻,則其文章、書法及勒石稱為“三絕”。該碑現立于岳麓書院,為書院鎮院之寶(圖一)。

圖一 麓山寺碑
關于《麓山寺碑》書法藝術價值的論述已是汗牛充棟,其石碑的文物價值也自不待說。本文要討論的是李邕在什么背景下創作了《麓山寺碑》。筆者遍查資料,沒有見到這方面的論述。只有《金石萃編》中說了一句:“此其赴謫時道書也”,1意為李邕在被貶途徑長沙時所為。這說對了部分事實,但還欠具體。
碑文最后有明確紀年:“大唐開元十八年,歲次庚午,九月壬子朔,十一日壬戌建。”且署:“前陳州刺吏李邕文并書”。2也就是說,唐開元十八年九月十一日,李邕親臨古麓山寺撰文并書丹《麓山寺碑》,不是在別處寫了寄過來的。那么問題就來了,這個“前陳州刺吏”是怎么到的長沙?李邕是中唐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尤其擅作碑頌,史稱畢生作碑頌八百篇,聲名顯赫,以致李、杜二人都慕名拜謁。是麓山寺的僧人專門請他來的嗎?如果路途遙遠,以古代的交通條件,這是不可能的。那么只有一種可能,李邕在仕途中適于此時駐屐長沙,于是麓山寺僧人抓住了這一千載難逢的良機,將李邕請上山,造就了這方名垂千古的“三絕碑”。李邕為何于此時來到長沙,這有史可稽。
李邕武周時即為左拾遺,后又歷官左臺殿中侍御史、戶部員外郎。邕生性剛烈,不畏權勢,敢于在朝堂上諍諫。又自恃才高,輕狂傲物,因而屢遭貶謫,幾死者數。其中僥幸免死的一次便與撰、書《麓山寺碑》有關。
《舊唐書·李邕傳》:“左遷括州司馬,后征為陳州刺史。(開元)十三年,玄宗車駕東封回,邕于汴州謁見,累獻詞賦,甚稱上旨。由是頗自矜炫,自云當居相位。張說為中書令,甚惡之。俄而陳州贓污事發,下獄鞫訊,罪當死,許州人孔璋上書救邕。……貶為欽州遵化縣尉。”3
據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李邕任陳州刺史在開元十三年至十四年。開元十五年就貶到嶺南去了。4孔璋與李邕素不相識,只是仰慕其聲名,便冒死上書救邕,甚至愿以自己的生命換取李邕的生命。如此俠義心腸令人動容,以致玄宗動了惻隱之心,將李邕與孔璋一同貶到嶺南。李邕當了一個小小的縣尉,孔璋卻埋骨嶺南。兩人最終也未能見上一面,哀哉!孔璋。
《新唐書·李邕傳》:“邕后從中人楊思勖討嶺南賊有功,徙澧州司馬。開元二十三年,起為括州刺史。”5由此我們得知,李邕在嶺南呆了幾年,便因功由遵化縣尉晉升為澧州司馬。
李邕應該是開元十五年初到的嶺南,他在高要郡所寫一篇《石室記》署“時開元十五年之春正月二十五日,右遷陳州刺史李邕記”可證。6開元二十三年,李邕由澧州司馬升任括州刺史,這其間有八年時間。那么,李邕是何時離開嶺南前往澧州的呢?李邕在《謝恩慰喻表》中如是說:“臣出入嶺南,自經一紀,自澧州司馬加朝散大夫,兼此州牧。”(圖二)7

圖二 李邕《謝恩慰喻表》
所謂“一紀”多指十二年,但李邕從謫嶺南到除括州刺史總共才八年時間,其間還有任澧州司馬的時間,李邕此表是在澧州司馬任上寫的,說“出入嶺南,自經一紀”,顯然不包括在澧州的時間。那么“一紀”何謂?其實“一紀”還有一說是指四年時間。《黃帝內經·素問》:“日行一周,天氣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氣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氣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氣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氣復始于一刻,所謂一紀也。” 注曰:“四歲,其積盈百刻,而為一紀。”8此處以一年為一周,從一周始至四周終(亦即五周始)為一紀,則李邕開元十五年謫嶺南,經四年(一紀)便到開元十八年,此時赴任澧州司馬。李邕所謫之欽州遵化縣為今廣西欽州市靈山縣境,是近海地區,由此地到澧州主要走水路,由遵化到桂林,入漓江,下湘江,入洞庭,溯澧水,達澧州。在此路線中長沙(潭州)是必經之地。李邕在經過潭州時舟次岳麓山下,于是成就了一樁千古美事。《麓山寺碑》誕生于開元十八年九月,正與這一時間點吻合。
注釋:
1.(清)王昶編:《金石萃編》卷七十八,《續修四庫全書》第88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67頁。
2.(清)歐陽厚均編,鄧洪波、周郁校點:《岳麓詩文鈔》,岳麓書社,2009年,第386頁。
3.(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中》,中華書局,第5039~5042頁。
4. 郁賢皓著:《唐刺史考全編》卷六十,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859頁。
5.(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二十七》,中華書局,1975年,第5757頁。
6.(唐)李邕著:《李北海集》卷四,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頁十三上。
7.(宋)李昉等編纂:《文苑英華》卷五九八,中華書局,1982年第3103頁。“澧州”訛作“灃州”,因為“澧”字較生僻,在古籍中多訛作“灃(灃)”,唐代沒有灃州,只有澧州。《全唐文》、《李北海集》和《新唐書》中均作“澧州”。
8.(清)張志聰集注:《黃帝內經素問》卷八,《續修四庫全書》第98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2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