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開幕式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舉行。值此中國現代考古學百年之際,開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北京周口店遺址、河北陽原泥河灣遺址群等100項發現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其中,湖南的道縣玉蟾巖遺址、澧縣城頭山遺址、里耶古城遺址、長沙馬王堆漢墓4項入選。
入選項目反映了中國考古學在人類起源、農業起源、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中國早期國家誕生、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等重要學術研究的成果,都在各自領域解決了重大的學術問題,實現了新突破。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和意義、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百年百大考古發現”湖南入選遺址簡介
1、道縣玉蟾巖遺址
玉蟾巖遺址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道縣壽雁鎮白石寨村,為一處位于石灰巖殘丘南坡、高出周圍地面約5米的洞穴遺址。
遺址發現于1984年。1993年、1995年、2003~2004年先后經過四次科學的考古發掘,共揭露面積53平方米。經系統的碳十四測年,遺址的年代為距今21000~13800年,主體年代大約距今1.6-1.3萬年。
歷年發掘中最重要的發現是出土了多件原始陶片,分屬二件陶器個體,均大致復原為釜形器。年代早至距今18000年,是湖南地區發現的最早陶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之一。出土的5件稻米實物標本是另一項十分重要的發現,為一種綜合特征從普通野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型,這種兼有野、秈、粳綜合特征的稻谷被定名為“玉蟾巖古栽培稻”。在1993年、1995年對發掘文化層土樣的植硅體進行的分析,也發現了雙峰乳突形態特征的稻屬植硅體,進一步佐證了遺址中水稻遺存的發現。
玉蟾巖遺址的遺存屬于舊石器時代末期文化,其文化面貌具有由舊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轉變的過渡特征。遺址中早期陶器和水稻遺存的出現,是標志著人類文化發展史上改造自然的兩大創造性行為事件,不僅表明湘南地區是我國最早發明制陶工業和最早開始向稻作農業方向轉化的地區之一,也再一次證明中國南方是水稻農業的發祥地,為世界農業起源的中心之一,為人類農業文明做出過重要貢獻。該遺址的發現為探討陶器起源、農業起源的世界性學術問題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證據。2001年,玉蟾巖遺址被列入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

玉蟾巖遺址復原的釜形陶器

玉蟾巖遺址發現炭化稻谷
2、澧縣城頭山遺址
城頭山遺址位于常德市澧縣城頭山鎮城頭山村。遺址于1979年被考古工作者發現,1991年-2002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先后11次對其考古發掘,總發掘面積6064平方米。2011年-2015年,為配合城頭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先后對其進行了7次考古發掘,總發掘面積2131.5平方米。考古發掘顯示,城頭山遺址包含有BC4500至BC2300年長江中游地區多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堆積,時代總跨度2200余年。并保存有從大溪文化早期至屈家嶺文化時期多次修建的城墻及環壕或護城河。它是中國迄今所發現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內涵極其豐富的古城址。
城頭山遺址的價值和意義主要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城是文明的標志,作為中國最早之城的城頭山是中國文明起源最初的坐標;第二,城頭山最早的水稻田,是長江中游稻作農業成熟的見證;第三,城頭山延續兩千年的文化堆積是長江中游地區史前文明起源與發展的見證。
城頭山遺址于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頭山遺址全景
3、里耶古城遺址
里耶古城遺址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龍山縣里耶鎮。2002年4月,為配合碗米坡水電站建設,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州、縣文物部門,對里耶古城進行了大規模的搶救性考古發掘。
里耶古城地處酉水河一級階地的前緣,城址呈長方形,南、西、北三面有護城壕環繞。南城門和西城門有旱道與城外連通。城址南北長210.4米(從護城河外緣算起),東西殘寬103~107米,城址東部被酉水沖毀,殘存部分面積近二萬平方米。
里耶古城遺址一號井,深14.3米,平面呈正方形,內徑為2.1米,四壁以木板榫卯嵌砌。2002年6月3日,在一號井內發現秦代簡牘,初步統計有三萬七千余枚,為官署檔案,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紀年由秦始皇(含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到二世二年(前208),一年不少。這批簡牘數量遠遠超出過去所出秦簡的總和,出土的官署檔案真實呈現出秦代政治、經濟各方面的制度和當時的社會風貌,從根本上改變秦代學術史的面貌。里耶秦簡的發現是秦代考古繼兵馬俑以后的又一重大發現。
2002年11月,里耶古城遺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里耶古城遺址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里耶古城遺址全景

一號井井臺遺跡

里耶秦代簡牘
4、長沙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漢墓為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利蒼妻子辛追及其兒子的三座墓葬,是湖南地區迄今保存最為完整的漢代王侯墓群。
195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進行調查,確認馬王堆是一處大型漢墓群。1971年年底,解放軍366醫院在其東邊土冢挖防空洞時觸動了1號墓。經上級批準,于1972年1月16日正式開始發掘,田野工作持續了三個多月,于4月28日結束。西土冢為2號墓的封土冢,3號墓的封土堆幾乎被1號墓的封土堆所覆蓋。1973年11月19日開始發掘2、3號墓。3號墓田野工作于1973年12月12日全部結束,2號墓于1973年12月18日繼續發掘,至1974年1月13日結束。三座墓出土了3000多件精美文物和一具完好無損的女尸,震驚了中國和世界。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珍貴文物和保存完好的遺體,反映了馬王堆漢墓不僅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我國學術史上也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研究我國古代歷史、思想、文化、藝術與科技史等領域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
1956年,馬王堆漢墓被列為湖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王堆漢墓發掘現場
“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名單
舊石器(5項)
北京周口店遺址
河北陽原泥河灣遺址群
山西襄汾丁村遺址
遼寧營口金牛山遺址
寧夏靈武水洞溝遺址
新石器(33項)
河北武安磁山遺址
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
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洼遺址
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
上海青浦崧澤遺址
浙江浦江上山遺址
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
浙江余杭良渚遺址
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
福建閩侯曇石山遺址
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遺址
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
山東章丘城子崖遺址
河南舞陽賈湖遺址
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
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
河南三門峽廟底溝遺址
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
湖北荊門屈家嶺遺址
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
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
湖南澧縣城頭山遺址
廣西桂林甑皮巖遺址
重慶巫山大溪遺址
西藏昌都卡若遺址
陜西神木石峁遺址
陜西西安半坡遺址
陜西臨潼姜寨遺址
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
甘肅臨洮馬家窯遺址
青海民和喇家遺址
香港馬灣島東灣仔北遺址
夏商(10項)
江西新干商代大墓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
河南偃師商城遺址
河南鄭州商城遺址
河南安陽殷墟(含洹北商城、后岡遺址)
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
湖北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
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
新疆若羌小河墓地
臺灣卑南遺址
兩周(15項)
北京琉璃河遺址
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
河北平山戰國中山王墓
山西臨汾晉侯墓地及曲村-天馬遺址
山西侯馬晉國遺址
山東臨淄齊國故城
山東曲阜魯國故城
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
河南洛陽東周王城遺址
湖北隨州曾侯墓群
四川成都金沙遺址
陜西寶雞周原遺址
陜西西安豐鎬遺址
陜西鳳翔秦雍城遺址
甘肅張家川馬家塬遺址
秦漢(16項)
北京大葆臺漢墓
河北滿城漢墓
吉林集安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江蘇徐州漢楚王墓群
江西西漢海昏侯墓
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
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
湖南里耶古城遺址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
廣東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及南越王墓
廣西合浦漢墓群
云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
陜西漢長安城遺址
陜西秦咸陽城遺址
陜西秦始皇陵
新疆民豐尼雅遺址
三國至隋唐(9項)
河北臨漳鄴城遺址及磁縣北朝墓群
黑龍江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
河南漢魏洛陽城遺址
河南隋唐洛陽城遺址
陜西法門寺遺址
陜西唐大明宮遺址
甘肅敦煌莫高窟
青海都蘭熱水墓群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
宋遼金元(9項)
內蒙古遼上京遺址
內蒙古元上都遺址
黑龍江金上京會寧府遺址
浙江杭州南宋臨安城遺址及官窯遺址
山東青州龍興寺遺址
河南許昌白沙宋墓
廣東“南海I號”沉船
貴州遵義海龍屯城址及播州楊氏土司墓群
寧夏西夏陵
明清(3項)
北京明定陵
江西景德鎮御窯廠窯址
四川江口明末戰場遺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