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邵陽市經開區數控機械產業園項目位于邵陽市經濟開發區昭陽片區雞籠村,占地面積423畝。項目臨近滬昆高速邵陽東互通出口,西距邵陽市中心城區約9公里。項目地點位于邵陽市大興路、白馬大道、東互通聯絡線、寶隆路范圍內,附近已有三一智能生態汽車城等項目,故項目建設具備良好的產業優勢和區位優勢。現項目處于前期施工階段。(圖一)

圖一 邵陽市數控機械產業園項目位置示意圖
二、考古發掘
為配合邵陽市經開區數控機械產業園項目建設,2021年4-5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邵陽市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等單位,對項目用地紅線區域進行了全面的文物調查與考古勘探,發現文物點1處。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1年8-9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相關單位,對項目建設范圍內涉及的雞籠村壁畫墓開展考古發掘,發掘面積50平方米,發掘宋代墓葬1座。(圖二)

圖二 雞籠村壁畫墓發掘航拍
壁畫墓位于邵陽市經開區數控機械產業園項目北面區域,位于一處連綿山體的西北邊緣。墓葬所在為山丘北面的山坳處,地勢略高,高出山間低地約20余米,其上部接近低矮山丘的山頂。該處土質情況較好,有較厚的黃土層堆積,土質緊實,附近山體則多為砂巖。
本次發掘布設5×5米探方1個,附近區域為擴方發掘,發掘面積約50平方米。本次發掘嚴格依照國家《田野考古工作規程》進行,揭去表土后,在探方南部即出露巖層,而壁畫墓后面(南面)發現有晚期墓葬擾亂堆積,為西北-東南走向,深度約2米。清理完晚期堆積后,我們方對壁畫墓上部的封土和墓室頂部進行清理發掘,以保證壁畫墓發掘工作的科學性和完整性,同時對壁畫墓內部進行清理,以提取更多的文物信息。現場考古發掘工作完成后,再對壁畫墓加固遷移。(圖三)

圖三 發掘探方遺跡堆積分布情況
壁畫墓通長3.88、寬1.88、最高處2.4米,方向為北偏東17度。墓室用磚為石灰磚,質地緊密,保存較好。墓室墓壁較直,左壁(東壁)厚0.36米,右壁(西壁)厚0.43米,后壁(南壁)厚0.36米,以上三面墓壁均為石灰磚砌筑,外用石灰砂漿涂抹;前壁(北壁)厚0.44米,墓口處有封門,用青磚砌成,封門磚朝外一面再用石灰砂漿密封。墓室封門早期遭破壞,結構不明,墓內遺物亦無存。墓室上部有圓形券頂,頂上有兩層平磚疊壓,下層磚底面有修整,以與圓形券頂面契合,上層磚較平。墓室頂磚為中間高、兩邊低的斜鋪,中央頂背處用小磚縱鋪,形成脊面,小磚空隙處用石灰砂漿粘合,整個脊面平整緊密。墓口、墓尾處的頂磚上又加蓋有一層券磚。墓口券磚為平磚疊放;墓尾券磚為楔形磚立放,形成圓形券頂。(圖四)

圖四 雞籠村壁畫墓平剖面圖
墓室內平面長方形,長2.75、寬1.02米,地面用石灰砂漿鋪平;墓室兩壁下部較直,上部內弧成圓形券頂,券頂高1.36米;后壁直,壁面內設有一圓弧形龕,龕底距底面高0.38米,龕底長0.75、高0.98米。墓室內壁面均涂抹有一層較薄的白灰層,在墓室東西兩壁和南壁龕內發現有彩繪壁畫,用黑、紅彩繪勾畫而成。因墓室打開時間較早,壁面被霉斑、泥土、雨水等污漬浸染,壁畫已模糊不清。用紅外相機處理后,可大體分辨壁畫內容。
南壁龕內中央繪有一婦人端坐椅上。婦人梳高髻,著對襟寬袖長袍,拱手端坐,腳踩踏凳。婦人身后椅子為靠背椅,只有后背未設扶手,后背搭腦兩端長出柱頭,微向上翹,靠椅后背鋪有椅披。婦人左右兩側各站立一侍女,侍女梳雙髻,著對襟長衣長裙。繪畫中女性均面部輪廓圓潤,衣衫修長。東西兩壁為手持笏板的男性人物圖像,每壁面各繪有六人,皆側身站立,面向墓口。人物皆頭戴弁帽,著交領斜襟長衣,下裳垂地,腰系寬帶,腳穿翹頭履,手執長笏板。西壁最南一人頭頂冠飾不同,為彎月形,帽額上書有“王”字。西壁最北一人身下還繪有動物,模糊不清,疑為青龍,龍首朝外;東壁最北一人身下亦繪有動物,疑為白虎,虎首朝外。(圖五)

圖五 東西兩壁及后壁壁畫圖
三、考古發掘收獲
1、本次發掘的雞籠村壁畫墓墓葬形制較為特殊,墓葬大量使用石灰磚和石灰砂漿。查找周邊地區的墓葬資料,新化維山宋代壁畫墓就使用石灰磚砌筑,故使用石灰磚建造的方法應為本地傳統。然使用石灰砂漿的墓葬湖南少見,江西地區的墓葬中卻大量使用,如江西南豐桑田北宋晚期墓[1]墓室四壁就用石灰砂漿封閉。都昌黃登山嘉祐七年(1062年)陳顯墓[2]墓室為青石板構砌,內有石槨、木棺,木棺外灌注石灰糯米漿,石槨外也灌有厚達1米的石灰漿。此外,壁畫墓墓室內地面用石灰砂漿鋪平、券頂上用兩層磚和砂漿鋪成兩面坡的斜頂,其性質也類似于江西石室墓地面和墓頂使用的石材。
2、本次發掘的雞籠村壁畫墓也具有明確的時代特征。如婦人穿對襟大袖長衫、侍女著對襟長衣長裙、男性人物著交領右衽寬袖長袍,其服飾為五代至元明時期漢族流行的服飾特征。壁龕中婦人身下椅子后背搭腦長出柱頭,椅背有椅披,前面設踏凳。該種椅子和踏凳的形態特征與傳世的北宋神宗皇后圖中靠椅、踏凳形制相近。(圖六)

圖六 北宋神宗皇后圖
四、壁畫墓人物分析
在墓室東西兩壁繪有手持笏板的男性人物圖像,每個壁面各繪有六人。人物頭戴弁帽,著交領斜襟長衣,下裳垂地,穿履,手執長笏板。這些手執笏板、文官打扮的人物究竟什么身份?從人物特征及排列布局看,這些人物疑為十二生肖。
根據考古發現,湖南最早的十二生肖俑出自湘陰隋大業六年墓(610年)[3],俑為獸首人身,人物坐式、帶冠、頭頂生肖。此后的長沙黃土嶺唐墓[4]、咸嘉湖唐墓[5]、岳陽桃花山唐墓[6]、江西九江唐墓[7]都有獸首人身坐式生肖俑出土。
到了宋代,十二生肖題材墓則主要在江西出現,均為立俑。俑分兩類,一類為獸首人身俑,一類為人物俑。出土人物俑的墓葬有:吉安市敖城鄉開寶七年墓(974年)[8]出文吏俑8件,俑戴冠、穿寬袖對襟長袍、露履、雙手持笏站立,同出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俑。景德鎮市東郊舒家莊舒氏治平二年墓(1065年)[9]出生肖俑12件,俑頭戴平頂方帽,額頭刻有“王”字,身著圓領長袍,手捧動物生肖。進賢縣政和八年(1118年)吳愿墓[10]生肖俑與景德鎮相近。南豐縣青山崗政和八年(1118年)墓[11]生肖俑皆著交領寬袖長袍、手執笏板(缺)、頭戴十二生肖獸冠(圖七)。臨川縣朱濟南慶元四年墓(1198年)[12]出十二生肖俑20件,皆頭戴“王”字弁帽,著長袍,雙手合執,腳著翹頭靴,器物底座書“子”“丑”“亥”等地支名稱。同出有四神俑,青龍、白虎為武士形象,朱雀、玄武為文侍形象。(圖八)

圖七 江西南豐青崗山宋墓(1118年)出土生肖俑

圖八 江西臨川朱濟南墓(1198年)出土生肖俑
本次發掘的雞籠村壁畫墓執笏板人物頭戴弁帽、身著交領斜襟長衣,穿翹頭履,手執長笏板,與江西進賢吳愿墓、南豐青山崗墓、臨川朱濟南墓人物特征比較相近,故推測墓葬年代約在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約1118-1198年)。
五、壁畫墓文化性質
現從湖南已發現的壁畫墓來分析雞籠村壁畫墓的文化性質。
2006年在新化維山發現一座壁畫墓,墓葬單室,石灰磚砌券頂,墓室內長3.35、寬1.16、高1.53米。墓室后壁居中有一壁龕,龕內殘存畫面正中是一個供桌或佛壇,兩側各立一人,龕下繪有蓮花,兩側墓墻上繪有葦、竹、芭蕉、湖石。專家推測,正中應繪有佛像或墓主人的形象,兩側為供養人或墓主侍從。墓室兩側壁上設有內凹式的龕。靠近墓門處龕里,繪制的是甲裝武士,一類執盾執矛,一類吹奏音樂。后面龕內有獸面人身十二生肖和武士圖,龕下繪有龍紋及男、女人物等。壁畫用朱砂平涂和墨線勾勒,色調是純正的紅黑色。(圖九-圖十)

圖九
新化維山壁畫墓

圖十
新化武士和執笏板女性圖
2009年在新邵縣潭府鄉合輝村發現兩座宋代壁畫墓,為南北并列的夫妻異穴合葬墓。北側墓室為帶甬道的長方形券頂磚室,方向北偏東75度,內空長3.2、寬1.34、高1.56米,用長方形小磚砌筑而成。墓室中部有用磚石砌筑的長方形棺床,四壁下部有十二個拱形小龕,原來疑放有十二生肖俑。該墓壁畫為單色墨繪,墓室四壁及券頂皆繪有壁畫。墓室西壁正中有一小龕,內繪墓主畫像,畫像兩側各立一侍從,墓主頭頂上方還有鳳凰、鷹的圖案。墓室南北兩壁主要繪人物形象,有武士、文吏、婦女等。券頂上繪有云氣紋、玉兔搗藥圖等。(圖十一)

圖十一
新邵潭府執笏板文吏圖
現將三座壁畫墓主要內容歸納如下:
地點
|
時代
|
材質
|
左壁圖
|
右壁圖
|
后壁圖
|
券頂圖
|
新化維山
|
宋代
|
石灰磚
|
武士、男女人物、十二生肖
|
武士、男女人物、十二生肖
|
墓主、侍從或佛像、供養人
|
|
新邵潭府
|
宋代
|
青磚
|
武士、文吏、婦女、十二生肖
|
武士、文吏、婦女、十二生肖
|
墓主、侍從
|
云氣紋、玉兔搗藥
|
邵陽經開區
|
北宋晚至南宋早
|
石灰磚、三合土
|
十二生肖、
青龍
|
十二生肖、
白虎
|
墓主、侍女
|
|
從表中可知,三座墓葬的年代比較接近,具有相似的時代特征,故可以比較研究。墓葬墓室后壁均為墓主、侍從圖,左右壁為世俗生活和四神、十二生肖圖、均有執長笏板男女人物,其壁畫題材和內容具有一些共性。另根據湖南已發現的壁畫墓資料,此類墓葬主要見于湘中的邵陽、婁底、安化等縣市。
史料記載,邵陽市宋代屬荊湖南路邵州,其地多臨峒、徭。《宋史》[14]記載:嘉泰三年,前知潭州、湖南安撫趙彥勵上言:“湖南九郡皆接溪峒,蠻夷叛服不常,深為邊患……況其習俗嗜欲悉同徭人,利害情偽莫不習知,故可坐而制服之也。”紹興三年,臣僚言:“武岡軍溪峒舊嘗集人戶為義保,蓋其風土、習俗、服食、器械悉同徭人。故可為疆場捍蔽……靖康間,調之以勤王,其后湖南盜起,征斂百出,義保無復舊制,困苦不勝,乃舉其世業,客依蠻峒,聽其繇役。”“梅山峒蠻,舊不與中國通。其地東接潭,南接邵,其西則辰,其北則鼎、澧,而梅山居其中。開寶八年,嘗寇邵之武岡、潭之長沙。太平興國二年,左甲首領苞漢陽、右甲首領頓漢凌寇掠邊界,朝廷累遣使招諭,不聽,命客省使翟守素調潭州兵討平之。自是,禁不得與漢民交通,其地不得耕牧。”可知至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該地仍因民風強悍、語言侏離、不與中國通。“嘉祐末(約1063年),湖南轉運副使范子奇復奏,蠻恃險為邊患,宜臣屬而郡縣之。”“熙寧五年(1072年),(神宗)乃詔知潭州潘夙、湖南轉運副使蔡熚、判官喬執中同經制章惇招納之……于是遂檄諭開梅山,蠻徭爭辟道路,以待得其地。東起寧鄉縣司徒嶺,西抵邵陽白沙砦,北界益陽四里河,南止湘鄉佛子嶺。籍其民,得主、客萬四千八百九戶,萬九千八十九丁。田二十六萬四百三十六畝,均定其稅,使歲一輸。乃筑武陽、關硤二城,詔以山地置新化縣,并二城隸邵州。”蔡熚、章惇開梅山置新化、安化兩縣之后,歷代統治者均有意往這里移民以開化民智,梅山地區逐漸成為漢、苗、瑤、土家等多民族雜居之地。邵陽市雞籠村壁畫墓即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出現,其文化帶有強烈的地域特征,或為多種文化因素雜糅形成。
注釋:
[1]江西省博物館編:《江西宋代紀年墓與青白瓷》,文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122-151頁。
[2]周振華:《都昌縣發現北宋墓葬》,《江西歷史文物》1980年第2期。
[3]熊傳新:《湖南湘陰縣隋大業六年墓》,《文物》1981年第4期。
[4]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長沙黃土嶺唐墓清理記》,《考古通訊》1958年第3期。
[5]何介鈞、文道義:《湖南長沙牛角塘唐墓》,《考古》1964年12期。
[6]岳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岳陽桃花山唐墓》,《文物》2006年第11期。
[7]吳圣林:《九江市發現一座唐墓》,《江西歷史文物》1982年第4期。
[8]王吉允:《吉安發現一座北宋紀年墓》,《考古》1989年第10期。
[9]彭適凡:《景德鎮市郊出土宋瓷俑》,《考古》1977年第2期。
[10]彭適凡、唐昌樸:《江西發現幾座北宋紀年墓》,《文物》1980年第5期。
[11]江西省博物館編:《江西宋代紀年墓與青白瓷》,文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122-151頁。
[12]陳定榮、徐建昌:《江西臨川縣宋墓》,《考古》1988年第4期。
[13]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桂陽劉家嶺宋代壁畫墓發掘簡報》,《文物》2012年第2期。
[14]《宋史》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 第二百五十三:蠻夷二 西南溪峒諸蠻下 梅山峒。 |